收藏本站幸福家首页

幸福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tag 标签: 家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我只是沧海一粟...钱学森
changyou 2009-11-5 20:42
我只是沧海一粟...钱学森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上午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对当代中国人来说,钱学森这个名字太过熟悉。除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更可贵的,是他的人品。   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勾,并准备给他满分100分。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错误: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是被忽略了,于是他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1935年赴美留学,1947年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此期间,美方不但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并且还授予军衔。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便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为阻止钱学森返回中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 金钱、名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1947年秋天,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邀请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被他拒绝了。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却主动要求“降职”,成了副院长。钱学森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1992年,他致信当时的政协主席李先念,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这一年,他还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钱学森退休后,他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谁说情都不能破。比如: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出国,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 “我只是沧海一粟!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金钱的态度。 钱学森关注教育。温家宝总理前去探望时,钱学森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曾六遍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此前钱学森已对总理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透露,钱老“成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科技帅才’。”涂元季说,“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涂元季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吧。”涂元季说。 很多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老长子钱永刚的回答是:“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学森家族颇具传奇色彩,其始祖是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国君武肃王钱,是杭州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位期间提出“以人为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繁荣经济、造福地方”的政治策略,同时秉持自善其身、尊教重学、勤俭持家的钱氏家训,使钱氏家族的昌盛从初创的五代十国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钱永健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而其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钱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这与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引导,要求后代自善其身、尊教重学、勤俭持家的家教密不可分。在《钱氏家训》中,反复教导要“孝于家”,“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又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家训代代相传,从而造就了家族的兴旺发达。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来自祖宗又流向未来的河,那么传统宗族文化就好比河里驭水而行的船只,引领着智慧与思想代代相传,最终熔铸出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部分。拥有1100多年历史的钱氏家族,正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特例。
个人分类: 教育|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放飞的爱-张亚勤
changyou 2009-1-13 21:03
放飞的爱-张亚勤
张亚勤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1997 年,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Fellow of IEEE) 称号,时年31 岁,成为该协会100 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拥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及学士学位。出生于山西太原。 放飞的爱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是在她的培育下慢慢形成,并且也得到了磨炼。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同母亲的引导分不开。她常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要用愉快的心态去对待,要学会去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所以母亲常用讲故事,说儿歌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来提高我的学习兴趣。从3岁起我就跟母亲学写信。起先信封是由别人替写,信中的内容是自己写。母亲回信总是先表扬我,鼓励我,并把信中的错别字加以纠正。每逢节假日母亲会给我买回一大堆连环画书、图画书等,我总是看不够。   我家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晚上母亲备课,我坐旁边做作业或看书,绝对安静和用心。等母亲做完事后,才允许我提问题。她从不给我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很多情况都是我要求学习新课啦,她才给我选些适合我学习的课本或是一些课外书,让我自学。过后她还进行考问,或是出题让我答卷,我非常乐意这样做。总希望得到母亲高的分数和表扬,所以母亲学习时特别用功,从而不断提高了自学能力。她还把自学能力比作老师教唱歌。教一首歌,只会一首,如果教会了曲谱,就会唱很多首歌。学习中母亲还注重培养我良好的学习方法。教我不同门类的书,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她说:"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并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前做好准备,一旦坐下来就要进入学习状态,快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不允许边学边玩。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很强的自学能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坚持过程。母亲在我的成长中付出了很多辛苦,做了大量细致和具体的指导。尽管这些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不是什么奥秘,但我觉得母亲和我一起做得很认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之所以能用六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及高中的课程,12 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并且对我以后的学习、科研和诸多工作都受益匪浅。   我有广泛的兴趣,喜欢做的事很多,绘画、音乐、体育…… 这些爱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她乐意帮我培养一切美好的兴趣,还相信我会做的很好。每次我拿着画好的画给她看时,她都会笑眯眯地说:"画的真好!"简短的一句赞美话,也会使我受到很大鼓励,因而又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平时的言行中,她让我学会尊重他人。记得8岁那年一天的下午,路过一家邻居门口时,我悄悄对母亲说了人家的短处,我只是随便说了一两句,又没有别人在场,就不以为然。但母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并借机给我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说:"要善待别人,人有短处不能揭,人有隐私不能说。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总能及时得到母亲的教导。可以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德是在她的培养和影响下,慢慢形成的,也从中得到了磨炼。  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把她的意见强加于我,总是认真听取我的意见,但要讲明理由。对了,她会听我的,不对,她会说服我,从不包办。如高考报志愿上,我与母亲意见有了分歧。她的意见为保险录取起见,除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外,再报本省的两所重点院校。我不同意,只想报一个志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母亲听完我的想法,觉得有理,最后还是按我的意见办。   临高考前两个月我得病了,本来我就是开春后才从初三年级跳到高中毕业班的。只有不到半年宝贵的学习时间,现在又住医院耽误了一个多月,真是心急火燎。母亲也心痛地说:"今年不参加高考了,身体要紧。"我那时只想和科技大学那些聪明的孩子在一起,很自信也很倔强。求妈妈让我试一试,就当作一次练习。母亲最后也同意了,说:"你能行,去试吧,不试就是完全的失败。如果今年考不取,也可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以后成功的把握就会大些。只是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当年能愉快的参加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母亲的民主做法成全了我。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上小学和中学阶段,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来,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还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小时我常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来往于太原到晋南的姥姥家,都从来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 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托运行李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来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让我办。当我填完各种表格交给工作人员看时,他们赞赏地说:"还真行!"又看我是去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上学,惊奇地问长问短,一下子办事窗口前涌起了一堆人。这时我和母亲才在一片赞扬声中费力地离开了现场。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注意的事项后,又是带着微笑的说了一句"你能行!"是的,我真的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陌生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我很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克制着眼里的泪水,心里默念:"妈妈,我要飞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飞好,请您放心。"母亲虽然面带笑容送我上车,但藏在心里的担心和不舍之情,早以使一双眼睛湿润了,只不过极力控制着不让它表现出来,怕影响我的情绪,好让我一路愉快地旅行。火车开动了,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一排排的绿树和建筑物朝后退去,渐渐越来越快,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7 岁那年的一桩往事。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没有及时收到,没有人到火车站来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没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去过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没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来。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来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12 岁离家独自去合肥上学,我在科大自由地成长,母亲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但并不过多地在生活细节上给我照料。我也不感失落,我知道母亲是在让我锻炼。现在,每当我看到一大群家长守候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回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她知道怎样放手让我独立和成长。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来越远的。连动物都是这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我经历。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的孩子还溺爱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这种母亲给予的"放飞的爱".在科大少年班里,满眼望去都是"神童",三十多个学生里,我最小。那届少年班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掀起了"神童"热。校园里也有记者们来来去去,他们报道着"神童"的生活和学习。放假回家,我和母亲说起了大学校园里的见闻,也说起了见到的记者。母亲对记者的关注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我对记者的态度。她反复告诫我,要婉言谢绝记者的来访。她说:"现在你还不成熟,路长着呢!你还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名声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个普通的孩子,并不是他们说的神童.你只是幸运一点,进了少年班。被记者过多报道,被别人谈论,只会给你带来压力,不利于你的成长。"母亲很清醒,她不让我接受采访,没有为"名"和"誉"所迷惑。大学时我的曝光率很低,我悄悄地躲在了那些"神童"身后,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就跟上中学时一样,没压力,学习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神童"也是平常人,也需要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我记着母亲的话,静静地走自己该走的路。   在科大,我发现,原来山外有山,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人外有人,跟其他的同学比起来,我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得很好,那种在平静中默默赶超别人的自信使我受益无穷。   几十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再聚首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也不再是所谓的"神童",但我们的教育观却惊人的一致: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地引导。   还记得20 岁硕士毕业的那年,本想继续升博士,但考虑到我已长大成人,应该分担母亲的负担了,就同母亲商量是否去工作一段时间。母亲表示支持我继续升学,经济问题,不是我考虑的事。此后我轻松地走上了一条赴美留学的道路。这回母亲又一次让我放飞了。博士毕业后,从事了科研工作。事业上的发展和取得的一些成就,这与当年母亲无私的支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分不开的。   回国工作以后,在一次谈话中,母亲表示很满意我这些年在外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已超出了她对我的期望。还说:"谢谢儿子,你是妈的骄傲。"随后又继续激励我:"为喜欢的事业多做一些贡献。要爱国,要为国家多做一些好事,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这是我长这么大,母亲对我措词最长和分量最重的一次夸奖。我很感激,难以言表。   谢谢母亲,谢谢您!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学习、自立、自信、自强;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飞。
个人分类: 教育|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QQ|站点统计|手机版|xingfujia.org ( 京ICP证130194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146号 )  

GMT+8, 2024-4-25 23:27 , Processed in 0.0334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